登入MyCute
令人眼花繚亂的國民黨山頭派系

國民黨四大家族密謀推翻主席 馬英九滅王反撲

王金平事件引發周邊政治效應,周刊報導,包括朱立倫家族在內的四大家族,密謀在9月底起義推翻黨主席馬英九,要馬為2014年「七合一選舉」敗選負責。

最新一期《新新聞》周刊報導,王金平之所以遭到撤除黨籍,還在一夕之間從院長變成平民,主因是包括連戰、吳伯雄、郝龍斌、朱立倫等國民黨四大家,聯手密謀要在9月29號「起義」,要求黨主席馬英九必須為「七合一」的選舉敗選負全責,並推選王金平接任黨主席,因而引發馬英九不滿,決定利用關說事件開鍘王金平。

周刊還報導指出,現任新北市長朱立倫已經被黨內設定一定要競選連任新北市長,甚至還有傳言指他將被要求到台北市選市長,總之已無法成為下屆總統候選人。

對此,朱立倫維持一貫不願多談的態度,僅表示周刊報導都是八卦謠言,不值得一談。朱立倫的岳父、前台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對於媒體詢及關說案也一改過去重砲轟擊馬英九的態度,相當低調,僅表示,他已是退休之人。

地方山頭林立,而2014縣市長提名在即,若干「諸侯」不理會黨中央規劃安排,結集勢力對抗黨中央,光是雙北市長由誰來選,就讓馬英九一個頭兩個大,所以馬英九出招,是為鞏固權力核心。

令人眼花繚亂的國民黨山頭派系

民國官場派系,無外乎以親族、同鄉和同學為基礎,在國民黨陣營中,即使你是一代鴻儒或者青年才俊,不依附某種勢力或派系,想要出人頭地的確是難於上青天。超然物外、質本皆清的名士不是沒有,但是太少(如蔣介石的幕僚長陳布雷)。有意攀附或者無意之間被延攬幕中,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所以,大多成就了一番偉業的民國政要們,一經剝繭抽絲,就向人們展示了蔚為大觀的國民黨派系脈絡圖。

首先黨務方面,蔣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之後,逐漸以“正統”自居,儼然全盤繼承了孫中山的黨務衣缽,形成了“中央派”。國民黨元老、出身於孫中山秘書的“廣東派”代表人物胡漢民雖然有過“代理大元帥”的經歷,但是經過幾番激烈的爭鬥,兩次被蔣介石囚禁,“廣東派”形單影只,再也經不起風吹浪打了。胡漢民還是國民黨“元老派”的“三傑”之首: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其中,廖仲愷和宋慶齡、何香凝、鄧演達是國民黨左派的代表人物,胡漢民是國民黨右派的代表人物,汪精衛是假左派,蔣介石在大革命初期是中間派。

“第三黨”。實際上是從國民黨中演化出來的,發起人為國民黨左派、中執委、黃埔軍校教育長鄧演達。鄧氏明察秋毫、洞若觀火,看到蔣介石有反共反俄以及獨裁的新軍閥傾向,便和蔣介石漸行漸遠。後來蔣介石“清黨分共”,鄧演達主張東征討蔣,後逃亡莫斯科,與宋慶齡發表討蔣內容的宣言。後來在上海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任中央總幹事,以建立第三種政治勢力反蔣,即“第三黨”,因其主要號召力量是各期黃埔同學,為蔣所不容,被蔣下令由黃埔學生王世和騙出所殺。

早期的國民黨元老派比較著名的還有: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吳稚暉(以上號稱國民黨四老)、戴季陶、張繼、於右任等等。元老派是蔣介石早期的太傅和輔助者。

元老派當中的極右派勢力曾經聒噪一時,最著名的要數“西山會議派“了,曾經受到孫中山警告的這幫人在孫死後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會議,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呼籲“彈劾共產黨”,主要人物有林森、居正、鄒魯、謝持、葉楚傖、張繼、戴季陶、沈玄廬、石青陽、覃政、茅祖權、張知本、傅汝霖、石瑛等人。國民黨元老馮自由雖然未參加會議,但是他的主張和西山會議派如出一轍,也算這一派系代表。

後來成為天字第一號漢奸的國民黨元老汪精衛,因和蔣介石爭權敗北,其手下大將陳公博、顧孟餘、潘行健、王樂平、朱霽青、王法勤等人於1928年成立了改組派,全稱叫“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活躍了兩年多,後來遭到蔣介石的清洗,其中大部分人又跟隨汪精衛降日投敵。

國民黨再造派。孫中山逝世和廖仲愷被刺後,胡漢民、孫科借維護孫中山“正統”之名展開了和蔣介石、汪精衛爭奪黨政軍大權的內鬥,提出“再造國民黨”,後來被蔣介石瓦解。

太子派,首領也是孫科,國民黨元老,歷任國民政府建設部部長、財政部部長、考試院副院長、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等要職。此派別和再造派有所交集。孫科因​​是孫中山的兒子,被呼為“太子”。一直隨扈幼主孫科的胡漢民對孫科深有了解:“因為他是孫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氣;因為他在國外長大,所以有洋人脾氣;因為他是獨子,所以有大少爺脾氣。他有時只發一種脾氣,有時兩種同發,有時三種一起發。”

新太子派。指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將自己在大陸時期的“贛南系”、“三青團系”羽翼漸豐之後,形成的以自己的嫡系干將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少年時期陪太子讀書的奉化同鄉俞國華、周宏濤以及孫義宣,到台後成為蔣經國的左右手。贛州時期的王昇,以及和王昇一起隨蔣經國在上海打虎的賈亦斌,都是小蔣的人馬

蔣介石的“中央派”只是一個主幹,枝枝杈杈也不斷旁逸斜出。最著名的要數陳果夫陳立夫的“ CC ”係了。CC源自“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的英文縮寫,同時二陳姓氏兩個字母縮寫也是“CC ”。該係長期把持國民黨黨務系統、教育系統和黨內特務系統長達20多年,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一說。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果夫、陳立夫,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谷正鼎,社會部長谷正綱,國民黨中執委、宣傳部長潘公展,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張厲生,國民黨中宣部長張道藩,經濟部次長蕭錚,國民大會秘書長洪蘭友,內政部長程天放,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余井塘,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劉廉克,教育部政務次長吳俊升,東南日報社長胡健中,曾任蔣介石侍從秘書的阮毅成,曾任教育部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的朱家驊等。而後朱家驊又在“ CC ”系內部派中有派,形成了自己的“朱家驊派”,主要有劉次簫、王玉麟等人,和二陳明爭暗鬥。CC系和各派系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不禁引起蔣介石的怨怒,蔣介石在地三次下野之際恨恨的說:“我現在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是被國民黨打倒的!我再不願意進中央黨部的大門了! ” (《張治中回憶錄》(下),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版)

身為黨務負責人的陳氏兄弟聽說後預感到要兔死狗烹了。果然,國民黨逃台之後陳氏兄弟承擔了國民黨失敗的責任,CC系旋被蔣介石拿下,日落西山。

復興社系統,30年代初期國民黨的一個重要派系,是以黃埔軍人為骨幹,也稱“藍衣社”,代表人物胡宗南、劉健群、賀衷寒、桂永清、蕭贊育、戴笠、康澤、鄭介民、曾擴情、鄧文儀、酆悌、蕭作霖等人,其中有名的十三個人號稱“十三太保”。在復興社十三太保的影響下,黃埔學生又形成了許多小派系,諸如眾所周知的以胡宗南、戴笠為首的“浙江派”;酆悌、唐縱、顧希平、湯武、胡偉克、陶鎔、劉璠、鄭漢生、張宰臣等有留學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比利時背景的組織了留歐集團,酆悌後來依托交通研究所,發起了同志會交通分會,於是“留歐派”不久又演變為“交通派”了。鄧文儀、張鎮、肖贊育、劉詠堯(劉若英的爺爺)等人組成了留俄派;彭孟輯、潘佑強、周復等人結成留日集團;以康澤、韓文煥等一部分雲貴川的學生組成了“西南派”。

新政學系,是相對於北洋軍閥政府的“政學系”而言的。“政學系”於1923年隨著舊國會的解散而消亡,而一些成員又於北伐時期逐漸活躍起來,慢慢的成為了國民黨內曾經紅極一時的重要派系,甚至一度成為蔣介石幕府中的精幹智囊,由此也招致了其他派系的嫉恨。隨著新政學系大佬、蔣介石的首席智囊楊永泰被“ CC ”系刺死之後,“新政學系”漸漸衰落下去。代表人物主要有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的楊永泰;蔣介石的結拜二哥、曾任外交部長、內政部長的黃郛;司法院長王寵惠;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曾任四川省主席和行政院長的張群;文官長吳鼎昌;浙江省主席陳儀;上海市長吳國楨,外交部長王世傑、葉公超,行政院長翁文灝,等等。大多是技術官僚和學者型官員。

其中,黃郛和汪精衛、何應欽、許世英又是著名的親日派代表,國民黨親日派大多有日本留學和生活的經歷,他們與日本有著莫名的親近感,抗戰時期,他們基本上抱有悲觀失望的消極理念,有的甚至不惜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最後相當一批人叛國投敵。如汪精衛、陳公博、週佛海等都淪為漢奸。

與“親日派”相對而言,比較著名的還有“親英美派”。國民黨在內政外交乃至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派系,以蔣介石為首,以“孔(孔祥熙,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宋(宋子文:中央銀行總裁、財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宋美齡:航空委員會委員長)”為代表,主要負責爭取美援用來抗日和反共。

和親英美派有交集的,是被稱為“夫人派”的宋美齡的人馬,這些人也都曾留學美國,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大多按照美國人的思路,對美國製度很是推崇。有的則是通過走“夫人路線”得以飛黃騰達的。歸納一下主要有:董顯光(國民黨中宣部副部長、新聞局長),吳國楨(上海市長,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徐柏園(財政部政務次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國銀行董事長,台灣銀行董事長),葉公超(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孫立人(新一軍軍長、陸軍總司令),黃少谷(國民黨中宣部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這些人控制了金融、宣傳、外交和一部分軍隊。到台灣後蔣介石為了兒子蔣經國接班,通過打擊“夫人派”為小蔣掃清了道路。後期的秦孝儀、沈昌煥也是“官邸派“的主力

國民黨政出多門,派系雖然森嚴,但歸屬的領域其實並不是涇渭分明,有的側重於黨務,有的傾向於政界,有的延伸於軍隊,有的則是地方和中央的分界,以表示正統和旁系甚至雜牌之分,有的則是黨政軍警特憲無所不包,比如“黃埔系”。

“黃埔系”是國民黨發軔於軍隊(後成為中央軍的主要力量,被稱為中央軍嫡系),滲透於國民黨政府各個角落的重要派別,主要力量是黃埔學生軍的精英,也包括一部分畢業於其他軍校的黃埔軍校教職員工。黃埔軍校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地處廣州黃埔島,以地名行。黃埔軍在東征、平叛和北伐中漸露頭角,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時期)初露鋒芒,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成為國民黨軍隊的中堅力量。他們以黃埔精神做依托,發誓效忠蔣介石個人,而校長蔣介石也把黃埔力量為一人私有,視為禁臠,不容他人染指。

粵係將領、廣西人李濟深雖然是黃埔軍校副校長,但是卻被黃埔嫡系視為外人,教育長鄧演達也一度成為學生們崇拜的偶像,可是後來卻被蔣介石派黃埔學生殺害。黃埔學生互為倚重、一榮俱榮,相互提攜但也相互傾軋,爭寵不息、內鬥不止。在國民黨逃台後,黃埔將領又一度成為蔣介石的股肱之臣。黃埔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陸海空三軍大元帥、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總統),總教官何應欽(國防部長),顧祝同(參謀總長) ,錢大鈞(侍從室主任、上海市長),劉峙(徐州剿總總司令),蔣鼎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周至柔(空軍總司令),陳誠(參謀總長),胡宗南(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湯恩伯(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以及集團軍、兵團、軍、師一級的黃埔畢業的主要軍事主官。他們其中的大部分力量不是在抗戰中為國殉職,就是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消滅。

其實,嚴格來講,上述很大一部分人只能算作準黃埔系,因為他們大多是黃埔軍校的教官,比較純血的黃埔系應該以胡宗南為代表,胡是黃埔一期學生,是從學生軍慢慢爬起來的,是黃埔學生中的一面旗幟,而且是黃埔一期學生中第一個晉升中將銜,第一個出任戰區司令長官,第一個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堪稱正統的黃埔學生領軍人物。

黃埔軍校早期分為蔣先雲等人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和鄧文儀等人組織的極右的“孫文主義學會”,前者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也有一部分國民黨左派,後者是國民黨的極右勢力。兩派鬥爭激烈,甚至大打出手。後來兩會被蔣介石取消,統一為“黃埔軍校同學會”。

黃埔係也是分支出諸多派別,如陳誠系,是從“土木系”發展而來,包括陳誠早期賴以發跡國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也包括非黃埔畢業但和陳誠關係比較接近或者和他同鄉的一部分將領,代表人物有羅卓英、周至柔、林蔚、郭懺、黃維、闕漢騫、沈發藻、郭汝瑰、胡璉、李及蘭、邱行湘、楊伯濤、杜偉、宋瑞珂以及樊崧甫等人。

湯恩伯系,湯恩伯只是在1928年才開始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做教官的,那時候黃埔已經搬了家,雖然按照習慣,以後的陸軍學校也被稱為黃埔軍校,但畢竟血統不純,最多算個“黃埔串兒”。湯恩伯系主要有陳大慶、王仲廉、石覺、張雪中等,實力和“陳誠系”差了一大截。

胡宗南系,多為抗戰和國共內戰的猛將,如范漢傑、劉堪、董釗、鐘松等人。

實際上,黃埔系當中還有一位大叔級的人物,也形成了自己的派系,那就是同時作為“士官系”代表的何應欽,這位一級陸軍上將,黃埔軍校總教官,出身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黃埔系”中僅次於校長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歷任第一軍軍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軍政部長、中國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職,他還是“親日派”代表人物。雖然何應欽始終籠罩在蔣介石的光環陰影之下,為了避免猜忌,並不敢大張旗鼓的拉幫結派,但是和顧祝同、劉峙等也都私交不錯,“西安事變”的時候,顧祝同和劉峙是為數不多的聽從何應欽的號令參與討伐“張楊”的黃埔將領,分任“東西路軍總指揮”。黃埔學生一貫視自己為天子門生,有的張狂不羈,有的驕橫跋扈,對校長之外的指令難得言聽計從。而何應欽對杜聿明、宋希濂、王敬久等黃埔嫡係將領,也都能指揮的動。

黃埔系內部還有幾支小派系,有後來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國軍“第五軍系”,靈魂人物是杜聿明,主要有邱清泉、鄭洞國和廖耀湘等;還有以俞濟時、馮聖法、王耀武、張靈甫為代表的“七十四軍“系統,也都是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

值得一提的是,準黃埔系當中,從教官起家的長一輩的部屬,大多稱蔣介石為“委員長”或“委座”,而言必稱“校長”的,一听就是黃埔學生,是正牌的“黃埔系“。這句恭恭敬敬一聲稱呼,加上一個立正,蔣介石即使不認識也會明白他是自己的學生,距離立刻拉近了許多,臉上也會笑意盎然。

以師生、同學之誼由此發展為黨政軍的重要派系,黃埔係為大,但也不是絕無僅有。黃埔系的師長一輩大都是“保定係”早期畢業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由北洋保定陸軍武備學堂和速成學堂等若干軍事學校合併開設,早期的學生有一部分人在黃埔軍校肇建之初都做了黃埔的老師,畢業於保定軍校前身的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的蔣介石則做了校長。由此,“保定係”作為“黃埔系”的長輩,一度獨領風騷。代表人物有:速成學堂:蔣介石(炮科)、張群(炮科)、商震(步科)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期有唐生智、李品仙、王柏齡、楊杰;二期的劉峙、陳繼承、熊式輝、黃紹弘、夏威、祝紹週;三期的張治中、白崇禧、周岩、劉文輝、毛秉文、王鴻恩、劉建緒、何鍵、李朝芳、陸福廷、張義鴻、陳焯、周繼寅、徐祖貽、謝慕韓、蔡忠芴;五期的傅作義、王靖國、李生達、朱暉日;六期的顧祝同、鄧演達、葉挺、李漢魂、吳奇偉、薛岳、余漢謀、黃琪翔、週渾元、韓德勤、繆培南、鄧龍光、嚴立三;七期的陳長捷;八期的陳誠、周至柔、羅卓英;九期的牟中珩;十期的;十四期的王俊;以及錢大鈞、朱懷冰、陳調元、李必蕃、王天培、孫楚、王以哲、劉茂恩、孫震、劉珍年、朱紹良等等。由此可見,保定軍校中沒有幾人能比蔣介石、張群的資格最老,而蔣又是個活躍分子,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保定係的首領。

“士官系”。保定係的老師們又以日本士官學校早期的畢業生為多,保定軍校的學生畢業後首選志願大多是這座“日本的西點軍校”,一時間留日成風,學軍事的都去報考日本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而以日本士官學校學生以量取勝,由此在國民黨派系中又形成了“士官系”。權傾一時​​的人物主要有:許崇智、蔣作賓、何成浚、鈕永建、陳儀、孫傳芳、閻錫山、徐樹錚、吳思豫、楊宇霆、張輝瓚、臧式毅等,後來蔣介石(未畢業)、張群、何應欽、錢大鈞、朱紹良、何柱國、羅廣文、湯恩伯、朱綬光等陸續考入該校學習。其中何應欽、錢大鈞、湯恩伯等後來又分別在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做教官。有的史學家,也把保定係和士官系納入準黃埔系的圈子裡。

士官系、保定係和黃埔系,三個時代,三系一體,相互交融,構成了中央軍乃至黨政系統的主幹。

與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所對應的便是地方實力派,一些地方實力派在內戰中被消滅或瓦解,有的被吞併,成了中央軍力的雜牌;有的被取消了建制和番號;有的被肢解的七零八落,最後歸宿各異。

大部分地方實力派都是軍閥時期沿革下來的。粵系,是孫中山早期仰仗的主要軍事力量,早期如陳炯明、許崇智、鄧鏗、陳策,余漢謀,陳濟棠、蔡廷鍇、張發奎、陳明樞、薛岳,也都是出身於粵系。值得一提的是粵係將領李濟深,本是廣西人,但是桂系沒有他這一號。

新桂系。相對於廣西軍閥陸榮廷的桂係而言。新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中華民國代總統),白崇禧(國防部長,華中剿總總司令),黃紹竑(內政部長,廣西、湖北、浙江省政府主席)號稱桂系三巨頭。主要人物有李品仙、廖磊(早死)、程思遠等人。新桂系和蔣介石爭鬥了20多年,分分合合,蔣介石曾經三次下野,離開權力中樞,其中兩次是由桂系逼宮所致。蔣介石下野時對桂系影射洩憤:

“我之願下野,並不是因為&squot共黨&squot,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董顯光:《蔣總統傳》)下野後又對桂系破口大罵:“共產黨只要我的命,桂系既要我的命又要我的錢。”。(《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二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版)可見恨之切切。

湘系,以譚延闓、唐生智為代表,還有國民黨元老程潛、以及何健、陶峙岳等。譚延闓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長,女兒譚祥嫁給了陳誠。唐生智曾任第八軍軍長,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主席。此人聯蔣又反蔣,和蔣介石爆發過“蔣唐大戰”,最後在南京衛戍司令的任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久全線潰退,從此一蹶不振。程潛的第六軍被蔣介石收編,後來成了光桿司令。

川系,川軍代表人物劉文輝,劉湘,鄧錫侯,潘文華,楊森,劉存厚,以及王陵基,唐式遵等部,抽大煙有一套,打仗也很有名,抗戰有功,但也是蔣介石的心病。劉湘在抗戰中病死,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解放西南的戰役中起義,王陵基被俘,蔣介石的兒女親家楊森跑到台灣。

此外,還有以龍雲、盧漢為首的滇軍和貴州王文華、王伯群、王純祖、朱紹良、谷正倫、李仲公為首的“貴州新興義系”(也叫“新派、少壯派、武派或王派” ,是何應欽早期出身的地方,王文華和王伯群是兄弟,而他們的妹妹王文湘又是何應欽夫人)等地方實力派,統稱為西南實力派;由張學良率領的東北軍(由北洋時期的奉系演變而來,主要有何柱國、王以哲、莫德惠、劉多荃、閻寶航等人),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馮系,鹿鍾麟、韓復榘等人),以及閻錫山的晉綏軍(閻系,也稱晉系,細化為五台、定襄派系,晉南派系,崞縣派系,代表人物有趙戴文、楊愛源、孫楚、朱綬光、楚溪春、徐永昌、趙承綬、傅作義等)。西北馬家軍(分為馬步芳的青海馬和馬鴻逵的寧夏馬),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甚至馮玉祥所屬的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也都各成系統,擁兵自重,各霸一方,與蔣介石時而呼嘯聚集,時而爆發大戰,貌合神離,爭鬥從未停止

空軍系統,曾任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舊派),空軍副總司令的毛邦初(新派),空軍總司令的王叔銘(​​“山東派”)也都各成體系。毛邦初是蔣介石的內侄,原是中央航校校長葛敬恩的副職,一度代理校長。但是周至柔後來居上,做了一把手,毛週由此交惡,最後官司打到美國,丟人丟到國際。

國民黨海軍也按照學校的淵源分成了馬尾海校系——也叫閩系,代表人物陳紹寬,海軍一級上將,國民黨中執委,海軍總司令。以閩係為主的海軍(75%以上)自視為中央海軍。青島海校系,代表人物馬紀壯(到台灣後任“海軍總司令”、“聯勤總司令”),劉廣凱(到台灣後亦任“海軍總司令”、“聯勤總司令”),宋長志(去台後任“海軍總司令”、台灣“國防部”部長)。蔣介石對閩系鞭長莫及,而對方又打著中央的旗號,所以蔣又授意歐陽格創辦了“海軍的黃埔”——內政部雷電學校,不料這個出處的學生遭到了陳紹寬的抵制,不予承認。最後青島系、雷電系聯手反閩成功,成立了新的海軍司令部,第一任總司令陳誠(以參謀總長兼任),桂永清繼之,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央軍正統。

國民黨派系林立、山頭縱橫,有的是按照軍隊淵源來劃分,有的是按照政治出身來劃分,有的是以某一時期的理念來站隊,有的則是騎牆派、投機者,首鼠兩端、見風使舵。所以,從若干派系裡面,也能反复看到某些人的影子。比如CC系的朱家驊開始是仰仗元老派張靜江和戴季陶的提攜,後來又依靠浙江派的褚民誼照拂,走過宋美齡的夫人路線,又搭上陳果夫陳立夫的CC快車,千迴百折,後來乾脆自立門戶,在CC系內部形成了朱家驊系(也稱新CC系)。

派系的形成除了志同道合、理念一致,同鄉、同學、同宗、同族等血緣、地緣、學緣關係也也是一個重要淵源。若按照地緣來劃分最大的派系還屬浙江幫。由於蔣介石早期發跡得益於江浙財閥以及浙江志士陳英士的提攜,所以“浙江人”此後成為他招賢納士的一個重要標準,素有“黃(黃埔)浙(浙江人)陸(陸軍大學,陸大後來淪為黃埔學生的鍍金深造之所)”之說。蔣介石執政以後,黨政軍警特憲的主官浙江人佔了非常大的比例。

國民黨的特務系統也是派系紛雜,除了前面介紹的CC系和復興社系統早期都兼有特務性質以外,後來從這兩個系統發展壯大的兩大特務體系:“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以及改制後由“中統”發展而來的黨通局(後來叫“內政部調查局”,台灣時代叫做“法務部調查局”)和由“軍統”發展而來的保密局(後來叫情報局),都發生過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派系紛爭。

戴笠死後,軍統局內部大致分裂為三派:鄭介民的廣東派,唐縱的湖南派,和毛人鳳的浙江派。慢慢攫取局長大權的毛人鳳又把浙江派的圈子縮的更小,因為戴笠和毛人鳳是浙江江山人,戴笠生前提攜的人也以家鄉人居多,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緊湊的浙江江山派,個別的非江山人也攀高枝不斷加入進去,成為了毛人鳳派的中堅。軍統本部和外勤甚至外圍人員江山人數不勝數,著名的有“一戴三毛”,即戴笠、毛人鳳、毛森、毛萬里,以及毛宗亮、王蒲臣、何芝園,國民黨唯一的女將軍姜毅英等。軍統總務處長沈醉雖是湖南人,但與唐縱卻是若即若離,與毛人鳳聯繫的非常緊密。

中統局因為開創者陳立夫相對處於比較穩固的地位,所以派系紛爭不如軍統明顯,二陳遴選中統掌門人主要是以留美背景和江浙人為主,如歷任局長徐恩曾、葉秀峰、朱家驊等,都是江浙人士,也都是留美學生。後來朱家驊另起爐灶、自成體系,這才形成了“朱家驊派”。

台灣蔣經國時期,國民黨各派係經過整理,逐步分化為“官邸派”和“開明派”兩大派系,前者代表人物為台灣“外交部”部長、“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國民黨“第一文膽”、蔣介石的秘書秦孝儀,台灣“行政院長”俞國華等人。他們有宋美齡做後盾。“開明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台灣立委李慶華、李慶安的父親)、副秘書長宋楚瑜,及中常委、《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他們獲得了台灣“副總統”李登輝的支持,兩派鬥爭激烈異常。國民黨後起之秀、少壯派代表趙少康曾一時被李登輝蒙蔽,幫錯了人,後來退黨成為台灣名嘴。

總的來說,大陸時期國民黨派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而各領風騷,互相利用互有交集,時而互相掣肘,互相制約,傾軋火拼,但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如黨務、教育、經濟“ CC系”佔先,軍事非黃埔系莫屬,行政倚靠政學系,外交金融依賴親英美系

分享這篇文章至 貼到Facebook 貼到Plurk 貼到Twitter
留下您的回應.....
暱稱:

E-mail:

內容:
( 流於漫罵、廣告及色情文字等不合宜之留言,本板得逕予紀錄及刪除 )

驗證碼:這是驗證碼  什麼是驗證碼

Power by www.UCute.com.tw
會員登入 | 免費申請 | 會員服務